|
新年,让我们给听损孩子更多鼓励!听障儿童由于听力受损,在成长过程中除了与正常听力儿童一样要面临学习、生活、工作的压力,还要处理听力缺陷、听力言语康复等问题,会面对更多的挑战,也会带来相关心理困扰。 有研究(Fellinger J,Holzinger DH,2009)发现,听障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患病率高达45.3%,抑郁症患病率为26.3%,此发病率与听力损失的程度无关,可见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在这个过程中,只有高自尊的人才能够在这样的挑战中取得胜利。 若家长、听力师、言语康复师、听障儿童自身等不能正确了解听障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趋向,将会引发诸多问题,给听障儿童的发展带来阻碍。 ![]() 今天就来给大家聊聊听障儿童的心理行为特点,并给大家提供一些有效的干预建议。 1 情绪障碍 听障儿童往往因为过分担心自己的听力问题发展以及听力问题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从而极容易产生自卑、焦躁、烦躁的心理。加上社会上人们的异样眼光,使他们变得更自卑、更敏感。 2 社会交往障碍 听障儿童常常会因为别人的“指指点点”,担心听错同伴的说话内容闹出笑话而不敢与他们交流,难以融入集体生活。长此以往,会让他们的沟通、交往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时也进一步加重了他们自卑、孤僻、恐惧的心理。 3 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是听障儿童面临的最大问题。由于听力言语障碍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往往会因为发音不准、辩音困难等问题,不愿意与同学、老师互动。加之上课听讲时,他们需要比正常儿童更加专注地聆听和观察,极易产生疲惫感。这些困难使听障儿童产生厌学情绪,厌学情绪进一步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听障孩子健康成长呢? 1、建立同理心,与孩子建立互信。 与孩子建立信任感是开展心理干预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我们要对孩子有同理心,充分理解听力障碍对他们带来的困惑,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帮助他们正面消除负面情绪,建立良好心态。 2、多鼓励,提高孩子学习积极性。 老师要多关注孩子的课堂表现,平时鼓励孩子多回答问题,加强孩子学习的自信心。 3、用兴趣激发孩子的自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和家长应该多多寻找孩子的兴趣所在。比如孩子喜欢画画,就让他学习画画,在画画中让他建立自信。 4、加强家庭与学校联系,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家庭与学校要对这样的孩子提高关注度,双方加强联系,适当调整教育方式,并且进行感恩教育,让孩子对家人、老师心存感恩之心。 5、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鼓励孩子主动接触社会。 引导孩子正视自己的听力损失问题,给孩子分享正面案例(比如优秀听障人士的励志故事),让孩子主动接触社会。
|